3月1日以來,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牽動全國人民的心。4月16日,上海新增3238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1582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3月以來,上海已累計新增10余萬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
形勢吃緊,上海各級團組織從3月初開始行動,最大限度動員青年力量全力守“滬”。
在4月16日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團上海市委副書記丁波走到臺前,這次他的身份是“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轉運專班負責人”。他在發布會現場回應了這兩天上海家長最關心的“學校變方艙”問題,“對于市民,特別是學生、家長們的擔憂,我們非常理解。疫情有效控制之后,一定會做好最嚴格的清潔消殺和安全評估,把一個安全、干凈、美麗的校園還給孩子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在上海,從團市委機關干部到基層一線的團員青年,都在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默默守“滬”。
青聯委員到社區報到
4月15日,全國青聯常委、上海市青聯常委邵楠外出當騎手為市民送藥的新聞成為當天熱點。他3月31日注冊成為某平臺的眾包騎手,每天從早上8點工作到深夜1點,準備一直堅持到“市民買藥不需要我的時候”。
邵楠說,他做騎手“只接藥品單”,因為想幫助疫情期間有困難的人,其間他遇到過很多讓他難忘的人和事。他同時還在社區做志愿者,“注冊當騎手,累計賺了大概200多元”。
此前,團上海市委微信公眾號“青春上?!毕蛉懈骷壡嗦撐瘑T和各會員團體成員發送了一封題為《青春先鋒 聯心守“滬”》的信,號召全市各界青聯委員到自己所在的社區報到。
報到之后,青聯委員們發揮各自所長,給已經疲憊不堪的基層社區送上力所能及的幫助。數據顯示,截至4月初,上海市青聯、青企協等累計募集約50萬個醫用口罩,17萬個N95、KN95口罩及3萬多件防疫物資,以及食品、睡袋等各類生活物資,第一時間送到一線醫護人員和志愿者手中。市青基會、希望志愿中心累計接收各方捐贈物資總價值約600.3萬元。
奉賢區青聯委員錢雷為奉浦街道設計了一套程序,在讀卡器上刷身份證,即可智能識取身份信息,在電腦上直接生成核酸檢測二維碼并打印,他還針對小區封控的情況,組織南橋鎮翼梟青年志愿服務隊用無人機進行大范圍空中巡查和高空喊話;醫藥衛生界別青聯委員沈亞峰投身到戰“疫”第一線,帶領50多名青年組成互聯網醫院送藥小分隊,負責配送上海全市約50%的互聯網醫院藥品訂單,向所在社區報到后還捐贈了100套二級防護服和240套隔離衣;團寶山區委動員區青企協會員、社會組織向4個街鎮捐贈8000只N95口罩、1600套二級防護服;關注困境青少年,為家中只有一部手機的家境貧困青少年募捐平板電腦用于線上學習;團閔行區委發動區青聯、青企協捐贈50萬元資金保障抗疫,并主動輸送志愿者、積極配送物資。
青年突擊隊關鍵時候沖在前
“喂,你好,這里是朱潤發超市,蕩田村來電訂了幾袋大米和面粉?!薄昂?,這就到……”這是位于上海市金山區呂巷鎮小超市內的一段電話接聽記錄。這兩天,小超市的訂單如潮水般涌來,對居民承諾“這就到”的人,是一名金山區“紅色跑團”配送員。
“紅色跑團”成員都是金山區“兩新”企業的青年員工。3月30日下午,一道“紅色跑團招募令”出現在“兩新”組織微信群里,立即就被“我參加”的回復刷屏,最終一支50余人自帶貨車及轎車的“兩新”組織“紅色跑團”志愿者隊伍成立了。
僅4月8日一天,“紅色跑團”送了市里下撥的兩萬余份愛心防疫服務包,僅大米就配送了5000余斤,還有大量的面粉、掛面等生活物資和急需的藥品。很多“紅色跑團”志愿者在上午兼任抗原檢測員,下午又開始在超市與村居社區中穿梭。
在上海市楊浦區控江路的某小區,上海建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員工羅鑫申主動招募志愿者,成立了臨時青年突擊隊。他所在的小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現有樓棟40個,其中一半是租客,流動性很大,小區居住的2101人中,60歲以上老人占到了四成,其中獨居老人有70人。
青年突擊隊成立后,馬上成立了5個工作小組,包括樓組服務組、小區巡查組、鄰里互助組、醫療健康咨詢組、網絡秩序維護與答疑組,其中網絡秩序小組專門負責辟謠和宣傳抗疫知識。他們自發制訂了互助自救公約、民間防疫指南,并主動承擔社區事務。
在與病毒的賽跑中,團旗始終在抗疫一線飄揚。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全市各區、高校團組織和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共招募青年志愿者12.9萬余名,累計上崗41.9萬余人次。目前,全市地區、青工系統成立臨時團組織57家,組建青年突擊隊2029支。
其中,浦東團組織組建青年突擊隊239支共4727人,社會化招募志愿者8900人,累計服務時長近57萬小時;靜安團組織通過區青聯、青企協和青志協組織網絡,高效動員整建制的支援隊伍,同時向社會招募300余名青年志愿者形成儲備庫,建立“團區委機關-青聯及自有協會-志愿者儲備庫”三級動員體系。
看得見的地方、看不見的地方都是志愿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青年志愿者如今遍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近期,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的管轄范圍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態勢,疫情防控形勢面臨嚴峻考驗。一群鐵路青年沖在了上海群眾最為關心的“物資保供應”前線,確保援滬物資“準時到位”。7500名青年員工在集團公司黨委、團委的號召下,到一線保障鐵路運輸暢通。
4月2日,200名華鐵旅服公司高鐵乘務員,化身“分揀員”“搬運工”,深入上海封閉的社區街道,幫助社區分裝蔬菜、糧食等生活必需物資,維護核酸檢測秩序;4月3日21時50分至次日2時,杭州供電段上海高鐵車間數十名青年志愿者協助地方進行物資轉運。
上海鐵路局各級團組織還開展了“手拉手專項志愿服務”活動,根據地方防疫政策,為抗疫一線鐵路職工家庭提供生活照料、跑腿幫辦“代購”“代送”“代辦”等幫扶活動。
在上海高校中,復旦青年志愿者同步開展校內核酸采樣秩序引導、一卡通信息采集、虛擬通道引導等九大志愿服務項目。該校團委目前共組織2487人次投身志愿服務。此外還有243名志愿者,線上陪伴276名抗疫一線工作者居家子女,惠及264戶家庭。
疫情發展瞬息萬變,4月3日起復旦大學各園區相繼進入嚴格封控管理狀態。自4月3日1時起,復旦大學南區志愿者接力協助抗原檢測試劑盒轉運到各宿舍樓,并組織日常5400余名師生的三餐配送;4月5日11時,北區實行“足不出樓”管理,志愿者再次上陣,及時完成北區100余棟宿舍樓宇的午餐和晚餐配送任務,并持續至今。
同濟大學鐵嶺社區的土木工程專業95后博士生陳子璇團隊主動發揮專業所長,為學生社區開發了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統。他們連夜開發了核酸掃碼登記系統,制作了含有鐵嶺社區近千名學生基本信息的條形碼——“同濟大學鐵嶺社區臨時電子證件”。
華東師范大學閔行小區在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指導下,建立了自己的核酸采樣隊。他們根據科學的人群移動動線,在西操場、本科生公寓、研究生公寓等地重新調整設定了包括備用點在內的6個點位,連夜調整搭建采樣棚、配設電源、測試網絡環境,7天內進行了4次全員核酸檢測、每次約1.6萬人,包括兩次重點人群和重點樓宇采樣。